文字让人沉静 声音引发共鸣
耳遇·润园电台
心随·光阴流转
让我们跟着天启班
唐保海老师
一起走进
《给教师的建议》
分享者:唐保海
【朗读者简介】
唐保海,小学语文教师,现任五年级语文学科教学。从教以来,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务实求真,始终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上课充满了激情、幽默、生动有趣,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总是提前精心备课。在课堂上,力求使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学法指导,作业批改认真、及时。所撰写的论文、教学案例多次获得区级奖项。多次指导学生在市区级比赛中获奖。
【阅读心声】
最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虽然当今教育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书中折射出的教育思想对于如今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其中的几条建议我感受颇深。
书中第三十六条建议中谈到:死记硬背的产儿,它的最不吉利的产物之一,就是书呆子气。他们把教科书里的教材一块一块地背诵下来,为的是以后又把自己的知识一块一块地“倒出来”给教师看,得到一个分数。这种随意识记的“肥大症”,简直是要把人变成傻瓜。
苏霍姆林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填鸭式”教育的弊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是一种主动加工过程,只有当他理解了的知识,才可能永久存储在他的头脑里面。因此教师在作业布置时要注意题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作业题目获得的知识,形成了知识“孤岛”,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过有效的作业,获得的知识,就像计算机互联网一样彼此联系。
可以看到的是以提升记忆力为出发点的教育传统,在今天面临极大的挑战,教育必须改变,从原本以记忆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向以建立联系为主的教学,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原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网状式结构框架,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的教育也应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
一直以来,都很欣赏这么一句话: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只有通过每天不间断地读书,通过与书籍结为朋友,让它像潺潺小溪,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才能让我们真正胜任教书这份职业,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原著推荐】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书中反映作者人本主义思想,体现其“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学生观。他反复强调:“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撰稿:马丽 审核: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