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学段夏晓梅《王戎不取道旁李》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24 14:03:20 浏览次数: 【字体: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材分析

这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短篇,原本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

教学目标: 

1 认识“戎、诸”等四个生字,会写“戎、尝”等五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小古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通过讨论等体会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全文,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及美德。

教学方法:讲解法、表演法。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相信大家读过许多的历史故事,那咱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这两张图片,看同学们能不能迅速地说出故事的名字。(课件展示图片,学生齐答)

2、看来这两个故事大家都特别熟悉,对比这两个故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指名回答。预设:(1:一个人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师:你关注了两个主人公令人称道的地方。生2:这两个主人公都是小孩。师:真棒,你发现了两个主人公的年龄特点。)那么请同学们再仔细看这两个故事的题目,你会有新的发现!(预设:生:这两个题目都是名字加做的事情。师:掌声送给他,他发现了人物加事件,了不起的发现。)

3、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再认识一个人物,(课件展示文题)他的名字叫王戎。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课题。戎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注意笔顺。一长横,一短横,最后两笔是撇点。

4、谁来读读课题?每个字音都读准确了。声音响亮、读得可以再慢一些,再试一试好吗?齐读课题。读了几遍课题,你知道课题的意思吗?你读懂了道旁李,就是道路旁边的李子。取在这里该怎么理解呢?摘,连起来说一说。我们知道了题目的意思,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齐读课题。你们看,这个课题也是一个人物加一个事件,和我们课前说的两个题目都是一样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可以用题目加事件的方式给我们的作文命题。

 

二.初读古文,读懂大意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学习任务一。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王戎不取道旁李,究竟是为什么呢?尤其注意课文中带注音的生字,有疑难的地方做好记号。开始吧!学生自由读,师巡视指导。

2、能读下来吗?特别自信。指名读。谁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聚焦“折”字读音。“多子折枝”这四个字,我先写到黑板上,两位同学对这个字的读音产生了不同的意见。谁来说说你的看法。这个字的确是多音字,当我们拿不准读音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字典上的意思来确定读音,(课件展示折)两个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意思,联系这句话,你觉得应该选哪个读音呢?在这里是弯曲的意思,读折。果子多得都把树枝压弯了。同学们,太棒了!经过我们一对比,一交流,就明确了读音,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据意定音法”,请跟我读,多子折枝,多子折枝。

3、读准了字音,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25.王戎不取道旁李。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刚刚读得特别认真。

4、同学们,这篇短文共有几句?(指名答)请用数学数字在课文中标出句子的序号。

1)那我们请四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仔细听,他们读得准确、通顺吗?(指名读)

2)这四位同学读得真不错,我们男生、女生比赛读吧,男生读一、三句,女生读二、四句。(男女生分工读、交换读)

3)男生、女生的朗读各有特色,真好听呀!我们四个小组各读一句,好吗?(分组读)

5“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这个故事的意思大家一定很清楚了。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王戎不取道旁李了么?原来答案就在这样的一句话里——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非常有意思,讲的很有道理。谁来说一说?长在路边的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如果李子好吃,早就被别人摘光了。之所以没有被摘光,那李子肯定是苦的。而说出这样话,拥有这样的观察力的人,竟是一个七岁的孩子!

 

三.精读古文了解内容

1.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呢?让我们一起进入学习任务二:结合注释,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充分发挥想象,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要想读懂小古文,老师送给你一个法宝——想象力。这节课,请放飞你的想象力,让小古文丰富起来。

2.师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预设:小儿——小伙伴    诸——多     尝——曾经)诸小儿联系图片解释意思,很多的小孩子。

 过渡:是哇,那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心情如何?玩跳绳、踢毽、爬树、抓蛐蛐儿……(预设:王戎和我们一起踢毽子,只见他们把毽子往上一抛,就左一脚,右一脚的把毽子踢得像一只只小燕子在飞来绕去。我们玩得可开心啦!)

3. 出示第二句。

 玩着玩着,不知道是谁,发现了什么?(预设:一棵李子树) 如果是你,你看见这么多的李子,你会喊什么?

宋代词人李诗有一句词是描写荔枝成熟时的样子:“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再来瞧一瞧这满树的李子,谁来填一填?

道旁___________,诸儿_____________。李子红 兴奋/开心/争抢中

面对这又大又红的李子,孩子们非常的激动,他们是跑着去摘还是慢慢的走过去?从哪里看出?竞走 走我们之前学过是跑的意思。谁想来试一试?学生表演竞走取李。(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兴奋,着急去读一读)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一群小朋友争着去抢李子,这样的画面非常有趣,但更有意思的是?出示王戎不动图片。

王戎站着不动。真是奇怪,他怎么不去摘呢?你会怎么问他。(预设:我骑在树枝上,对着王戎喊:“喂!你怎么不来摘李子?”王戎也跑过去了吗?)理解“唯戎不动”。

4. 出示第三句。

指名读王戎的回答,读出他判断的那份笃定:此必苦李!

思考:王戎是随便猜的嘛?请你说说他是如何推断的。 李子真的很苦吗?

取下来的李子果真如小王戎所讲,是苦的。大家都从心里信服他了,你若在场,想如何称赞王戎?他是一个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

板书:观、)

总结:故事中的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了!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 。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四.复习文章,尝试背诵

1. 学到这里,进入学习任务三:思考: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里,你明白了什么启示?在课本上做批注,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之后,四人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来汇报。

预设:我是一号我来说:王戎是个有主见不盲从、聪明的人。

我是二号我来说: ①遇到事情要多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是三号我来补充:②不能盲目的跟从。

我是四号我来总结:王戎真是不一般的孩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要向他学习

2. 最后,让我们一起试着填一填,回顾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拓展总结。

同学们,智者自有惊人之举。历史的长河里,砸缸司马光,称象的曹冲,还有今天我们认识的主人公——王戎他们是不一般的孩子!《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被古人用了短短49个字记录了下来,我想记录这个故事的人也很不一般!如果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不妨去读一读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那里的人物,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通过文字,你定能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板书设计:                        

 

诸儿竞走       多子折枝               王戎不动

                            善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