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学段史娴娴《狼牙山五壮士》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24 14:00:04 浏览次数: 【字体:

6.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毅然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敌上山,在顶峰英勇杀敌,最后舍身跳崖的故事。(分别板贴)

二、细读品味

学习活动(一)课文描写的是一次战斗,其中描写在特定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就是场面描写。让我们一起聚焦课文第2自然段,请仔细阅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痛击敌人”这个场面的。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

2.指名说。预设:先是写群体(英勇无畏)的表现,再逐一写五位战士的个体表现。/相机渗透:点与面的描写。

3.过渡:成功的场面描写总是“点面结合”,请再读第2自然段,用直线画出写“点”的语句,用浪线画出写“面”的语句。指名读。

4.出示点面描写的句子,引导品味。

5.这是写“点”句子,这五位战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交流:马宝玉(冷静 沉着 善战)神态、语言

      葛振林(勇猛 善战)动作 语言

     宋学义(嫉恶如仇) 动作

胡德林 胡福才(专注 认真)神态

这一句句,将五个战士的性格特点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了。也让我们对这场战斗有了更深的了解,此时再读读“面”的句子,战斗激烈紧张的气氛立刻跃然纸上。指导朗读。读出人物的特点,读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小结学法:

刚刚我们学习的方法是:先读读第2自然段,再分别找出描写“点面”的语句,画出来,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特点,最后读出自己的体会。课文中还有两个情节也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请同学们用刚刚的学习方法,自学“顶峰歼敌和舍身跳崖”两部分,随时将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

1.运用方法,自读自悟。

2.集体交流。

3.相机点拨

马宝玉(当机立断 英勇无畏)动作  语言  神态

四、质疑拓展

三个情节同样是“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顶峰歼敌”“舍身跳崖”和“痛击敌人”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你觉得为什么这样写?

不同之处:“点”的选择不一样。(五个战士逐一写   马宝玉集中写)

一开始对五位战士逐一写,可以给读者对人物有个整体印象和了解,后面抓住重点人物来写,可以更凸显人物性格特点,让其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以点带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五. 总结:完成任务后,他们毅然跳下山崖,此时,如果让你用一些词句来形容他们,你会想说什么呢?

五勇士跳下悬崖,有3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和宋学义被树枝挂住,未坠落崖底,绝处逢生。

六 阅读练笔

1.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像这样可歌可泣的故事、可敬可爱的人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去读一读《马石山十勇士》《八女投江》等。

2.学习本课场面描写的方法,运用“点面结合”写一次比赛获活动。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