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课堂|心理老师对您说:改变行为 不要“赶苍蝇”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30 18:30:30 浏览次数: 【字体:

疫情反复,有些班级停课居家,刚立志要和孩子好好相处,就忍不住冲ta大声训斥起来。孩子在培养习惯的阶段,出现不良行为我们要纠正,但往往是家长“唠唠叨叨”,孩子却依旧“我行我素”,最后点燃了家庭和谐的火药桶。

ee48b5d5501540fb826dbf8d7681c72e.png

关注事情本身,而不树立家长的绝对权威,改变往往要比想象中来得更快。让我们一起看看下面两个例子:

“小宇,快点,你要迟到啦!”妈妈一边喊着7岁的儿子,一边准备早饭。几分钟后,儿子仍没出来,她又喊道:“小宇,快点!”连喊了好几次。最后,她冲进儿子房间,大声呵斥说:“你在干什么?耳朵没听见吗?马上给我出来吃饭!”小宇看到妈妈,赶紧去吃早饭。

“快去写作业了,豆豆!”爸爸再次警告11岁的儿子。此刻的豆豆正专心地制作最新的飞机模型,头也没抬。爸爸很生气,要求他立马停下手里的模型。豆豆嘴里应了一声“好”,没一会儿却又拿出了新的工具开始上色,爸爸终于忍不住了,喊道:“再不写作业我就没收你的模型!玩物丧志!”豆豆满心委屈,反驳道:“除了作业,我就什么爱好都不能有!”

上面的案例中,孩子们都通过自己的行为刺激家长发怒,家长的反应就像在说:“苍蝇别来烦我!”当我们被别人的行为激怒,我们很自然地使用“不要”、“停止这样”、“”、“快点”、“安静下来”这样的话,想要让这些行为从我们的世界里消失,就像赶走苍蝇。

上面的例子中,家长最后的反应都很激烈。这是自然反应,却是无效的训练方法,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在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在我们大发雷霆或者使用暴力之前,他们不用听我们的——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当我们被孩子的行为困扰时,我们应该留心自己在做什么。我们“赶苍蝇”的行为,是对孩子的回应。我们随意责骂,则对孩子无效,对我们也没有积极意义。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停止不良行为,或者要求孩子遵守规则,我们需要从一开始就专心在事情上,而不是个人权威上,并且要坚持做到有始有终。

第一个案例中:小宇的妈妈可以告诉他,她不会再追着他让他准时吃早饭,他要开始自己负责。当以前再三催促和最后爆发不再出现,小宇很快就能明白妈妈说话算数:准时过来吃早饭是自己的事情,否则就得饿着肚子上学。妈妈不能用唠叨改变小宇的行为,那样会让他变成“妈妈的聋子”。

第二个案例中:豆豆长大了,有自己的社交话题和兴趣爱好,制作飞机模型很有可能是和班里伙伴交流的桥梁。另外,谁愿意在专注自己爱好的时候走开去写作业呢?而爸爸希望看到豆豆能够有时间观念,所以他要“赶苍蝇”。在豆豆制作模型之前,爸爸就可以和他商量好制作的时长,时间快到时,爸爸可以安静地提醒一声“豆豆,时间快到了”,然后平静地看着他。豆豆能迅速感受到爸爸的态度和意思,起身收拾。爸爸可以通过沉默来影响孩子。看到主动收拾的豆豆,爸爸还可以点赞道:“儿子,你能专心做一件事,并遵守时间约定,爸爸要向你学习!”相信之后的豆豆会更有时间观念。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心理老师来支招:

1.思考自己的做法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习惯,还是为了让孩子“听话”;

2.允许孩子的成长,拥有对自己时间规划、兴趣爱好、课余活动的自主权;

3.比起无效“唠叨”,巧用“沉默”和“事实”来引导孩子。

【打印正文】